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农村建设范文

新农村建设范文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1篇

7月5日晚,乐山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赖淑芳带队深入沐川县罗柘村,参加了以“共话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基层夜话”活动

“夜话”过程中,赖淑芳听取了罗柘村党支部书记李清雄关于“1235”产业发展思路、基础设施建设、农房风貌改造、村级组织建设和计生工作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与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和返乡创业代表就群众关心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农房风貌改造补助、产业发展、农村育龄妇女“三查”以及河堤、古街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市、县级相关部门领导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答复。市规划和建设市规建局表示出资15万元帮助该村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帮扶困难人员,市人口计生委表示出资5万元帮助该村建设“计生宣传长廊”并组织育龄群众明年过一个特别的“三八”节。最后,赖淑芳充分肯定了沐川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对罗柘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希望:

一是要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希望现任村两委领导在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发展思路时因地制宜,打好种植和务工两张增收牌。尤其要在林竹和茶叶两大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在如何做大做强基地、提升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林竹方面,要抓住永丰公司扩大规模的机遇期,加快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地产量,力争达到每亩1.5吨。茶叶方面,要抓住全市大打“峨眉山”品牌的契机,以村内一枝春龙头企业为依托,学习龙井茶的区域品牌战略,以发展无公害、有机茶为发展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地改造提升。

二是要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希望罗柘村的父老乡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当中,力争建成全乡、全县乃至全市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但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只是改新房子、穿新衣服、打扫卫生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老百姓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理念,逐步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对一部分有能力进行风貌改造的群众,要加大宣传力度,把政策讲透;对确实有困难群众,可以整合危房改造、扶贫等政策补助解决。

三是要加强基层党建。希望村两委更加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把基层组织的发展壮大作为政治任务和自身发展需要,加强对后备干部和积极分子的培养锻炼,不断增添新生力量,推进基层组织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2篇

文章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背景,以当前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北京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北京高碑店村为例探讨“北京精神”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和积极效果,提出北京新农村建设要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结合本地优势,因地制宜,才是对现实尊重、对人民负责的做法的观点。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北京精神;新农村建设

1概述

城乡关系一直是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城乡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逐渐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不仅是为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也是解决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深层矛盾的基础和重要突破口。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新农村建设成为其最重要的一环。新农村建设也是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部分。为了加快首都的科学发展,“北京精神”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北京精神”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不仅体现了首都的历史文化特征、表达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最重要的是,它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只有科学性发展、包容性发展,同时不断增强农村的凝聚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等软实力,才能尽早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北京精神”为北京农村建设发展指引了方向。

2北京精神指导下的北京高碑店村新农村建设实践

高碑店村地处北京市朝阳区东部,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也是距离天安门最近的乡村。村现辖面积2.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200人左右,流动人口8800多人。高碑店村是一座千年古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尤以漕运文明和老北京民俗著称。自1990年以来,由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占地,使原有2300亩耕地的村子变得无地可耕,只剩下了80亩工业用地。成为了“有农村无农业、有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村民上访现象频繁,村内社会秩序混乱,环境缺乏治理。在这种形势下,村党总支领导班子在夹缝中寻找出一条出路,制订五年计划,将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为民俗文化产业。在高碑店村的改造发展中,“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得以深刻彰显。

2.1讲政治、顾大局、树正气、重奉献的时代精神引领高碑店村发展各级政府出台政策为高碑店村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积极引导,如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北京市政府下发的《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朝阳区委区政府下发的《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碑店村乡党委也贯彻政策指示制定了《高碑店村五年发展规划》,为高碑店村指明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方向。在基层,党组织就是主心骨,党员先锋就得树立标杆,改革领导班子得到了村民的一致信服。高碑店村抓住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历史的发展机遇,这正是讲政治、顾大局、树正气、重奉献的时代精神在高碑店村的具体诠释。

2.2创新性改革改善村容村貌,带动产业集群在创新性改革上,高碑店村发动全民参与大规模垃圾清理活动,降低了改善脏乱环境的劳动力成本;颁布垃圾倾倒管理条约,定时倾倒清理垃圾,使高碑店村旧貌换新颜,也为后续产业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高碑店村在治理通惠灌渠过程中,创造性地实施了“以树代墓”的工作方案。村中村民祖坟零星散布在铁路线和通惠河周围,这些祖坟需要整体迁移,“以树代墓”既保护了农村习俗,又清理了土地。高碑店村对土地进行整体规划,进行了旧房拆迁,原址翻新,将房屋改建成具有老北京特色且多层结构的建筑群落。房屋楼下出租,楼上居住,发展租赁经济,村民的房屋扩大、租金稳赚,实现了大额创收。为了打造高碑店村地区的特色经济,拓宽本村村民的就业途径,高碑店村党总支加大了对本村古家具市场的引导、扶持力度。对古家具一条街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古典家具展示会招商引资,相关商户增至200多家,形成产业规模,建成古典家具民俗园,成功打造了北京高碑店村古典家具品牌。高碑店村已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国际村”,名声遍及国内外。创新性的政策让高碑店村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经济,并通过古典家具带动产业集群效应,为进一步挖掘古文化筹集了资金,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

2.3文化包容支撑文化产业在相关配套设施都进行了升级改造后,经村委整体规划,自筹资金建设了民俗一条街,修缮了一批历史文物并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京郊旅游线路。高碑店村发展旅游业的思路是“差异化经营”,农家乐可以让北京市民体验轻松快乐的生活方式,胡同游让外地或者外国游客感受老北京文化。高碑店村旅游业融合着古典的、现代的京韵文化,创造适合海内外游客的发展思路,这是高碑店村以文化来“包容”之所在。

2.4人文关怀,团结实干承载厚德精神在清理土地、“以树代墓”和整体规划的过程中,村党支部以人为本,亲力亲为,用行动感化村民。高碑店村还成立了“和事佬”协会和“金点子”协会等民间矛盾纠纷调节等相关组织,地区“大信访”“大民调”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另外,高碑店全村开展学习《弟子规》活动,不仅是想让村民铭记祖祖辈辈的传统美德,更重要的是用这些传统美德把村民和干部们团结在一起,这样才能干出大事业。这都是弘扬传统美德,彰显人文关怀的“厚德”精神的印证。高碑店村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利用地理优势与人文历史背景,顺应国家相关政策并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进行创新性的改革。

3结论

高碑店村将“北京精神”最大化的贯彻落实,不仅使先进的精神被宣传到位,而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保持了村民团结、村容整洁的良好风貌,体现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自力更生、互帮互爱的思想。目前,高碑店村已经形成五大产业集群。沉寂已久的千年古村高碑店村一跃成为京郊民俗旅游重要基地、中国国际民俗体验旅游重要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古典高端家具集散地、北京最大的古典家具和古玩杂项文化一条街。高碑店村的成功实践过程表明,每一个乡村都一定有独特的优点,在趋利避害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联系本村实际,顺应政策,整合资源,在不断创造建设资本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村庄要实现发展,只有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对现实尊重、对人民负责的做法。

参考文献:

[1]何宏光.新农村建设再反思与展望———新时期农村社会建设的路径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2014(6):15-19.

[2]许德才,唐少清.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趋势研究[J].生态经济,2013(9).

[3]张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农村济,2013(1):15-23.

[4]杨生平.北京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A].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6.

[5]刘淇.践行“北京精神”推动首都科学发展[J].前线,2011(11):23-24.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3篇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水平要有新提高。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把我村打造成一个全县一流、在全市有影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而不断努力。

二、工作目标任务

在**年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好中求进,穩步发展。**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7%,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水稻种植达亩,果树新增面积20亩,油菜种植面积达300亩,席草种植面积达200亩以上的产业发展模式,计划投入万元对1421亩农田进行整改,投入万元,开发1000亩油茶基地,投入万元修建900米的环村公路(分别位于江塘至龙峰的360米,上水塘水库至谭坪的540米),继续推进三清五改建设,扩大种养植业规模,并且进行科学管理和规划,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计划投入元对村部进行整体规划,投入元对村庄道路两旁进行绿化。

三、主要工作计划及措施

(一)、抓好生产发展、突出特色产业

1、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结构,提高种粮效益。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粮食生产总量。**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亩左右,总产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亩,席草种植亩,油菜种植亩。大力培养种植“九龙李”生产基地,提高九龙李的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特色产业品牌。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和保护粮食生产。继续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务院关于粮食生产补贴的政策,确保粮农享受到政策给予的实惠,充分调动粮农的生产积极性。

2、踏实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充分实现土地正常自由流转。对1400多亩水田实施土地整改,使农田成片,能够加快农业的机械化进程,这样利于农业的快速增长,充分踏实的做好每一个村民的思想工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土地正常自由流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快农业项目争取与引进力度,推动项目农业有序发展。加快与深圳长江通达贸易公司老总曹艳的联系,并且做好与村民的思想工作,并且和村民签定好土地承包协议,让千亩油茶基地能够尽快的进入实施阶段,为我村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快速发展平台。

(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村容整治力度,强化生态能源建村科技强村

1、以“保护生态、整治环境”为切入点,美化家园、净化环境为目的。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建设,发展生猪养殖,在原有基础上增养300头,提高沼气池的建设率。沼气池新建口,力争全村80%农户使用沼气。使“三清五改”户达%。彻底整治村容村貌,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大力推广太阳能、电能等节能减排产品进入农户,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原有23台太阳能热水器的基础上再推广台,在健身广场旁投资万元修建标准篮球场一个。

2、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知识培训,使村民能在家中农产科技信息推广应用。创建一个村级博客网站,起到推广科普知识,农产品信息的载体作用。以图书室为平台丰富三农书屋藏书达2000册,完善农村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并进行推广应用,让村民尽快的走进网络信息化时代。

3、对村部进行整体规划。对村部基础设施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对村部地面贴瓷砖,完善村部的办公用具,充实图书室的图书,购买一套体育用具,对远程教育室的设备进行补充(计划是一台投影仪、一对音箱)(三)加强领导,强化新农村建设组织保障

1、始终坚持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带动村支两委和其他人和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八个方面的作用,呈现“支部有力、党员齐心、群众参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格局,推动我村新农村健康发展。加强组织建设,完善机制,充分发挥支部核心作用,以党员队伍为骨干,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村新农村建设。开展党员先锋岗评选,无职党员帮扶制,规范民主发展党员制度。完善村委会的工作运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四个文明”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4篇

一、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建设生态农村,必须发展生态农业,这也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面积大,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展现的特点自然就不同,因此应充分考虑到我国农村区域特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在我国农业区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循环经济要求遵循自然生态法则,把高新技术作为基础,以“绿色”为导向来发展经济,因而具有更好地协调经济、环境与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是一种更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农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二、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

(一)完善村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乡镇街道配置垃圾箱,组织环卫队,并制定责任制每个人负责的区域,不仅要维持街道的清洁,同时还要负责垃圾箱的维护。(二)完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要建设高品质的村民活动中心,例如:翻新居民活动中心,配备现代化的健身器材;成立室、图书馆等,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三、优化土地空间开发,科学规划布局

(一)新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必须处理好“三大空间”的格局关系,即农业的生产空间、人们的生活空间、良性的生态空间。(二)优化土地空间的开发,科学规划布局,可以保证新农村农民获得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能够保证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四、增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让农民平等的享有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对生态文明的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体验教育,让学生们深入农村感受农村环境,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操。(二)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培养农民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生态意识宣传中。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图书等载体,来宣传生态文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改变农民传统观念。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生态村评比活动,提高农民进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更直接的让农民接触生态文明。

五、完善环境立法,依法治理环境,适度加大违法惩罚力度

(一)要加大立法力度。我们应进一步的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纳入到环境法中,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规定。(二)要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农村污染环境的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不单单是勒令整治,要从经济和政策上对其进行处罚,加大其污染环境的成本。

六、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政绩考察方式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5篇

一、成功经验及做法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

以“点”为中心,主要着手建设期限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示范基地,实施基地带动战略。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挥规模效应,实施定单农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新格局,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大力推广“两杂”良种,抓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树立“粮食要增产、种子应先行”的指导思想,做好“两杂”良种为主的种子调运和供种工作;大力发展优质稻和再生稻,为我市粮食生产开辟一条新途径;调整油菜、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和发展薯类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逐步实现蔬菜生产基地化、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二)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对自愿转移的农民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就业能力。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准备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中毕业生参加必须的转移就业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进城务工作好充分准备。

做好农民工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学员就业创造条件并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用人企业等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全方位开展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年,为使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并设了竹加工、建筑装璜、美容美发、保健按摩、机电、计算机、家政服务、汽修、旅游与酒店管理十大专业,对4000名农民工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训,现已全部培训结束,大部分已实现转移就业。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建设

沼气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沼气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观。实施沼气建设,将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生产示范,对沼渣和沼液进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经济效益评价,每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节约用煤2.72吨,直接经济效益每户每年在475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每户每年800元以上。截至**年,全市已修建沼气池5600口,绝大部分进行“一池三改”。

(四)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制定了农民负担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与各乡镇和7个涉农部门签订了《农民负担工作责任书》。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并切实加强对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热情接待上访群众,及时解决上访问题。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的新的财会制度的建立,规范农村财务制度,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二、农村建设和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人均占有量减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退耕还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减少。其次,我市受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约,使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再加之基础设施滞后,产销衔接不紧密,农产品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第三,鉴于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征和地质条件,造成常规农业先天性不足,出现严重挤压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了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的滞后,给常规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各乡镇五站合一建“农服中心”,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不畅的现象,这使得农业行政部门协调难度加大,服务功能很难得到全面发挥。再加之乡镇工作头绪多,农服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抽调到其它部门工作,就使得农技干部无法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农技推广造成滑坡的现象。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年,我市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导性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使部分农民对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培训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学员自身素质低,培训的效果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培训与转移结构不科学,学员培训多数是就地转移,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比例较小;各培训基地协调不够,为完成各自任务,各培训机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农业部门在协调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第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急需解决,植物检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赤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农民的生产和城镇居民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此项工作应提高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予以启动,除配套工作经费外,应配备必要的检测检验仪器,对进入我市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农产品进行检验检测,确保群众生活安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深刻领会精神,切实加强领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1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遵发[**]4号)文件指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立足于建立促进农业增效的长效机制,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把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对下级政府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农业经费投入。农村工作需要经常下到基层,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全市技术工作,使得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农业部门工作,给予解决一定的工作经费。上级业务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推动赤水农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其它投资为主体的主渠道投资格局。

(三)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体系建设

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计划实施优质稻生产基地2万亩,优质糯玉米生产基地2万亩,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厂一个,全面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按照赤水的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建立城郊早熟型、高山延后型、交通要道加工型的蔬菜基地。建立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我市农产品有效流通,推动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把上市产品质量关,推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快速发展,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大力加强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积极实施国债和省沼建设项目,到**年共修建沼气池1000口,普及全市各乡镇、各村组彻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积极推广沼液和沼渣的综合利用,在全市实施“三沼”综合利用项目以及“猪--沼--粮”、“猪--沼--鱼”、“猪--沼--果”等综合示范项目。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6篇

为切实搞好**寺村**年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重点推进村建设工作,**镇成立以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的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重点推进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新农村建设的镇领导任主任,镇、村、社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寺村**年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重点推进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等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严把工程质量关

为确保**寺村各项工程实施进度和质量,按照规划,实行公开招标,由具有资质的专业队施工建设。项目实施镇要建立部门联系工作制,在县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搞好完成了规划实施项目工程建设。

(一)龙王路水泥路建设

龙王路的修建由县交通局和镇经发办负责,共投资25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万元,个人捐资100万元,农民投工135万元),长2.5米,宽4米,厚度(深)0.2米。建成三重四级水泥路面,现已交付使用,方便了5、8、9社农户的枇杷运出及农业生产资料和其它农产品的运输,同时也方便外地客商采购和运输枇杷,农户的枇杷及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实施支柱产业(枇杷)的品种改良

枇杷品种改良由县林业局、农业局、镇林业站和镇农经站负责,由于我村枇杷树龄老化,品种退化,经济效益显著下降,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势必对品种进行改良,农民积极性很高,于8月份购回优质枇杷24000株(其中大五星21000株,早钟六号3000株),每株5元,共计12万元,进行土壤改良、砍伐老树76.8万元,共计88.8万元,其中上级补助25万元。购回的优质枇杷在**寺村1、2、4、8、11等5个社进行约完成380亩品种改良,已完成投资85万元。

(三)续建小型提灌站一座

购买和改造小型提灌站由县水利局和镇水电站负责,受益的有:**寺村的1、2、3、4共4个社,受益农户223户,灌溉面积120亩,所需资金上级补助5万元,并在6月底完成了水渠维修。

各部门根据自己所分工的项目质量要求进行工程质量跟踪监督,严把工程质量关,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按照工程进度安排,按时完成各项工程任务。

三、强化资金管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按省、市、县、镇、村、农户“五加一”模式,建立健全村民自筹、财政补助、项目打捆等多渠道筹资机制,筹措项目建设所需资金。财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和县级报账制,资金使用情况要及时向村民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通过实施**年省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寺村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重点支柱产业更趋合理,农民素质大大提高。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7篇

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是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的重要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目标的必然要求、“民主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邻里间琐事隔阂、家庭背景差异纠纷、经济力量悬殊矛盾等不和谐现象,必须加强农村道德和法制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邻里关系;和谐;重要性;表现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邻里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良好的邻里关系不仅有利于邻里之间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对促进生产和推动人的社会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谐农村邻里关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充分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谐农村邻里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是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率先推广了以土地承包经营为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困扰中国几十年的温饱问题被解决,农民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更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邻里关系的改善使百姓敞开胸怀去和邻居交流,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以推广,先进的农业工具被普遍使用,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也不再是部分农民的遐想。农村生产的发展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更多的农民为提高生活质量选择外出打工。正是因为有了和谐的邻里关系,农民外出打工才更加踏实,工作干劲和心劲才更加充足,生活宽裕目标的实现才会更快。

(二)和谐农村邻里关系是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目标的必然要求。“乡风文明”内涵丰富,包括家庭和睦、村民关系和谐、治安状况好、干部与群众关系和谐、教育质量好、风俗好、村民参加文体活动等。邻里关系和谐,农村风俗才会好,“乡风文明”建设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和谐邻里关系还会促使村容村貌变得更好,才能彻底改变部分人“只为自己省事、不管别人感受”的观念,改变垃圾乱倒、废水乱排的行为,保证固定的垃圾点,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使整个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三)和谐农村邻里关系是新农村建设“民主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这部分农民在农村的民主管理权利行使问题成为影响农民工外出打工能否稳定的重要方面。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则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当农民工需要行使自己在家乡的民主权利时,他们可以委托邻里代替自己行使。此外,和谐的邻里关系有助于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地参与乡村建设,邻里关系的改善使农民增加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在涉及乡村建设一系列事情时,农民们会主动把自己及邻里的想法提出来,有利于促进新农村的各项建设。可以说,和谐邻里关系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它关系到农村的稳定、村民的凝聚力,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当前农村邻里关系不和谐的表现

传统意义上,农村邻里之间关系较为淳朴,虽然有矛盾、不和谐的现象存在,但总体上邻里关系较为和睦,不容易发生剧烈冲突。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农村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原来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又出现了一些不同于过去的新矛盾、新的不和谐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邻里间琐碎小事造成隔阂。邻里之间为一些琐碎小事而大动干戈的现象在农村屡见不鲜。原本无关紧要的事情,只要邻里互让一步,甚至是少说一句话就可以使事情解决,往往由于双方互不妥协而形成冲突。这种现象与农村的长期落后和农民受小农思想束缚分不开,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素养不高,遇事不能平和对待,把事情弄得更加复杂,难以处理,致使邻里之间冲突不断。社会转型期,农民的价值、权益、尊严等个人意识觉醒,加剧了这种情况。邻里间往往会因一草一木产生纠纷,如果不及时沟通,就会使矛盾越积越深,造成积怨,影响和睦。

(二)家庭背景差异引起纠纷。众所周知,我国许多农村的村名都是以一些姓氏来命名的,如赵家沟、李家村等。这些村庄就是由一些家族经过迁移而形成的,形成之初村里几乎都是同一姓氏的人,只是在后来才逐渐迁来一些外姓人,这些家族内的人家在村里势力庞大,人数众多,气势自然旺盛。现在这种家族现象在农村依然存在,家族内的人自发承担保持家族兴盛的责任,并享受其利益。民主选举干部时,大家族明显有优势,如果选举出的这些干部过分照顾家族利益,难免会出现损害其他村民利益的事情。

(三)经济力量悬殊导致邻里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普遍富裕起来,但在富裕的程度、快慢上存在差异,导致一些人心理不平衡,暗里竞争,难免产生一些偏见和误解。相互间猜疑妒忌、背后议论都来源于物质利益下的嫉妒心、虚荣心。为了获得所谓的心理平衡,有些人可能会采取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手段打击和伤害他人。

三、构建和谐农村邻里关系的对策

邻里相处融洽不但可以增进友谊,而且可以赢得和谐与安宁。和谐的邻里关系为维系整个农村和谐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不和谐邻里关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羁绊、和谐社会的不协调音符,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疏导。

(一)加强农村道德和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在当前部分农村地区,道德和法制建设与变化发展的农村社会不相适应,一些村民不能以道德和法制的手段有效妥善处理邻里矛盾。我们应该从道德文化方面营造谅解宽容的和谐氛围,提供和气、和谐、和睦的精神支撑,提倡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符合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文明公德,强化道德教化的作用。邻里相处,应该乐于助人,视同亲友,宽容待人。同时,农村需加强普法教育,增强法制宣传,引导村民尊重法制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使依法办事成为村民自觉的思维和行为,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改革开放之初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比较低,文化水平的差异必然引发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也成为邻里关系不和谐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必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领导干部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在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场,居于农民群众之中,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同农民群众保持着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发挥其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动力。首先,每次进行村干部选举的时候,村民们都要慎重行使自己的选举权,把票投给有文化、高素质的人,以便村民在干部的带领下得到更多实惠。其次,农村的领导干部也要经常自觉抽出时间来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有能力为民办事。再次,上级组织要不定期地对基层领导干部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考核,以督促他们提高。最后,随着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的逐步推进,应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使他们在农村发挥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总之,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解放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构建文明的邻里关系。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和调节器,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现代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消除分配上的不公,从而消除影响农村人际关系的不良因素,缓和邻里矛盾,促进农村和谐。同时,对“好婆媳”“好妯娌”“最佳邻居”“文明家庭”等模范要加以褒奖,通过广播喇叭、流动宣传车或文明家庭简报的形式加以宣传,有力提升村民的自豪感,培养良好沟通、和谐共处的大环境。村委会还要多提供农村书屋、多功能活动室、室、休闲娱乐广场等基础设施,为广大农民邻里之间的沟通联系提供平台,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打好基础。农村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石,也是促进农村文明进步、村民安居乐业的前提。由于农村的长期落后和农民固有思想的束缚,特别是社会转型中一些新变化的影响,构建和谐的农村邻里关系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徐慧清.社会转型期农村邻里冲突的解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

[5]董长弟.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村邻里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7).

[6]曹凤云,江力方.农村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8]胡晓飞.试析转型期中国农村人际关系的变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07).

[9]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始终牵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使命,这是一项系统而长远的任务,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乡镇基层政府的努力,而农村审计工作将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笔者拟对该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期对农村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继续推进有所裨益。

1.当下农村审计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

第一,农村审计机构不规范。农村审计没有正式列入国家法律法规,法律地位不明确。而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发文(农经办〔2005〕12号)规定,农村审计由农村经管站负责组织实施,工作体系是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农村审计由农经站直接实施,缺少明确的、独立的审计机构。由于农经站从事审计的非专业性,往往在审管结合上难以统一,审计专业职能难以兑现到位,而法律没有赋予农村审计经济监督职能,农村审计所在开展工作中也难以定位。即使设立了农村审计所的地区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媒体报道,“据调查显示,苏北地区某乡镇成立的审计所,因受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等因素的限制,通常与乡镇农经部门合署办公。人员较少,既要做好农村财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和党委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又要开展日常审计工作,限于人力不足只好一身二任,难免顾此失彼。”

第二,农村审计人员能力不够高。目前我县农村审计还缺管一支过硬的农村审计执法队伍,农村审计人员老龄化、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由于欠发达县,地方财政困难,培训经费没有保障,培训工作滞后,对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农村审计专业技术知识等掌握得不够,甚至是一片空白,难以开展审计工作。农村审计人员无专职化、抽调难、专业素质不高的局面,使农村审计往往走过场,其职能难以正常发挥,直接影响了农村审计的质量和效能。审计人员素质问题成了制约农村审计工作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从农村审计人员的结构上看,大多是长期从事农村财务会计的人员,他们从事农村审计全是靠传统的手工查账,多数人员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审计,审计业务和技能水平严重落后。

第三,农村审计环境不理想。审计工作是一种监督方式,从根本上看是一种监督制约方式,而这种方式势必会对某些地区或群体的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也就导致了整个农村审计环境不理想。首先,乡镇没有建立关于运用审计结果的方式、要求、责任和考核办法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没有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起审计联动机制,致使审计结果的运用大打折扣,对审计提出的整改建议和要求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其次,对责任人追究缺乏法律依据,导致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责任人用党纪政纪处理较难,在向司法机关移交的行政案件中,往往以违法违纪问题界定不清或达不到立案标准而不立案,问题久拖不决,难以采取实质性措施对其处罚并促其整改,从而造成审计工作的无奈,难以有效遏制个别人的违纪违法行为。

2.农村审计工作的有效完善的思考。

第一,明确审计监督的主体。建议尽快围绕国家和省、市制定出台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逐步理顺农村审计的管理体制,明确提高农村审计的法律地位,助其发展壮大。在现有的条件下也可以考虑强化县级审计机关培训指导,乡镇领导应当积极支持农村审计人员及时参加业务培训。如果出台专门法律进行规范的条件还不成熟的话,可以考虑在当下情形下,有效发挥乡镇农经站的作用。同时在加大农村审计组织的经费保障,审计机关还可以每年召开农村审计工作会议,利用例会,交流经验、沟通信息、座谈讨论、排除疑难,促使整体素质提高。注重农村审计业务规范,加强对农村审计的业务指导,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二,提高农村审计人员能力。首先,实行审训结合。坚持岗前培训、集中培训、以审代训等措施,结合审计工作实际需要,适时进行审前集中培训,做到以老带新,逐步解决乡镇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上级审计机关和乡镇要鼓励和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专业业务培训和审计职称考试,不断提高执业水平。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培养一支适合当前农村新形势新要求的审计队伍。最后,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农村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不以原则做交易,要对审计事项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定期组织乡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审计法》和审计署廉政工作规定等,加强廉政建设教育,建立内管理、外监督的管理机制,确保依法审计,廉洁公正。新晨